背后当名的法己律隐卖自人开忧和T火爆始
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说Friend.tech这个平台时,感觉既新奇又不安。想象一下,你可以像炒股一样"投资"某个网红大V,这种将社交关系明码标价的玩法,简直是把粉丝经济玩出了新高度。 Friend.tech的操作方式简单粗暴:你喜欢的KOL在上面开通账号后,就会生成一种叫"keys"的数字凭证。这个凭证的价格会随着买卖热度上下浮动,就像股票一样。有意思的是,8月底的数据显示,平台创始人自己的"keys"价格居然炒到了接近3个ETH(约合人民币2万多),简直是给自己明码标价。 我有个做区块链的朋友上周花了0.5ETH买了个行业大牛的key,就为了能在专属聊天室里发简历。"这比投100份简历都管用,"他当时这么跟我说,"毕竟能和行业大佬直接对话的机会太稀缺了。" 国内还有个叫Time Store的平台更绝,直接把名人的时间拆分成"股份"来卖。这让我想起2017年昙花一现的"秒啊"平台,当时就被监管部门叫停了。现在披着区块链的外衣卷土重来,玩法倒是升级了:不仅能线上聊天,还能线下见面。但说实话,这种把人际交往完全商业化的做法,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。 作为一个关注金融科技多年的从业者,我必须提醒大家:这种个人发币的行为在我国完全是在法律边缘试探。2017年央行等七部委的文件说得很清楚,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。虽然这些平台都打着"社交"的旗号,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金融属性。 更可怕的是,这种模式太容易演变成击鼓传花的游戏了。早期入场的人可能赚得盆满钵满,但最后接盘的人很可能血本无归。去年某明星代言的NFT项目暴跌的事件还历历在目,多少人因此被套牢。 Time Store声称团队都在海外,但这真的能规避法律风险吗?根据我国刑法,只要犯罪行为或结果发生在中国境内,或者犯罪嫌疑人是中国公民,我们都有管辖权。就像之前某个在东南亚搞资金盘的项目,最后主要成员不还是被引渡回国了? Web3确实带来了无数创新可能,但创新不等于可以无视法律。我见过太多创业者因为急于求成而踩红线,最后追悔莫及。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本身是支持的,但对虚拟货币相关活动一直保持高压态势。所以奉劝各位创业者:创新可以大胆,但合规必须谨慎。 说到底,技术本身没有对错,关键看怎么用。把社交关系变成金融产品这种做法,虽然短期内可能赚快钱,但长期来看,既不利于行业发展,也可能让自己陷入法律风险。与其投机取巧,不如沉下心来做好产品和服务,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道。这个玩法有多疯狂?
不只是Friend.tech在玩火
法律红线在哪里?
人在海外就能为所欲为?
给创业者的忠告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重磅!亚洲区块链盛事ABS峰会改期至2024年7月,幕后原因大揭秘
- 通胀高企之际,为何我依然看好比特币的短期爆发?
- FTX获准抛售巨额加密资产:34亿美元比特币和SOL将如何处置?
- NFT市场寒冬已至,但春天真的远吗?
- 以太坊高位回调后何去何从?关键支撑位全解析
- 火币HTX鲨鱼鳍理财:震荡市中的收益安全垫来了!
- 九月投资札记:一个老韭菜的碎碎念
- 夜空中的Web3梦想:新加坡无人机秀点燃区块链热忱
- 比特币大丰收!400点利润完美落袋
- 当电影遇见区块链:CyberPictures如何让普通人也能投资大片?
- 莫斯科将迎来年度加密盛会:第三届加密峰会9月启幕
- 通胀数据不理想,比特币为何逆势上扬?这背后藏着什么信号?
- 9月23日: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市场脉搏与投资思考
- 欧盟加密监管变革:从碎片化到统一标准的艰难之路
- 资深币圈玩家分享:如何在震荡市中把握投资机会
- 十年公益路:壹基金在中国慈展会上的温暖绽放
- 比特币市场观察:一场惊心动魄的价值博弈
- 当别人恐惧时:加密货币的黎明前夜
- 柴犬币的逆袭:一场4600万倍增长的疯狂之旅
- 灰度CEO涉嫌操纵GBTC内幕:一场精心设计的金融游戏?
- 搜索
-